1978年(光绪四年3月9日),清朝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指派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英籍德国人)以天津为中心,在烟台,牛庄,北京,上海海关仿照欧洲试办邮政,1878年5月1日,德璀琳发布了邮政通告,规定:平信每件重半英两,天津,北京邮资为3分银,北京,天津与烟台、牛庄,上海间邮资5分银,报纸类不分地区,每件重半英两,邮资1分银,1878年7月24日,我国海关邮政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第一期全套3枚,凸版印刷,图幅25.5*22.5mm,邮局全张数25枚(5*5)和20枚(4*5),上海总税务局司署造册处印刷,面值及刷色分别为:1分银,绿色;3分银,暗红色;5分银,橘黄色,票幅较后来发行的龙图邮票大,所以称为大龙邮票,采用无水印半透明薄纸印刷,两票间距2.5mm,齿孔12.5度,又称为大龙薄纸邮票,邮票主图是一条张牙舞爪的中国旧式团龙,衬以云彩水浪,称为神龙戏珠,龙画5爪,以显示是官用的(民用只放4爪),图案上方右面方格内是“大”字,左边方格内是“清”字,中间是英文CHINA,下面左右两角方格内是阿拉伯文化面值“1”“3”“5”,中间是几分银的英译文字“CANDARINS”右边框内为“邮政局”3字,左边框内为大写的面值“壹分银”“叁分银”“伍分银”。
这套邮票先后分三次发行,设计绘画者是谁有种种说法,一说是费拉尔,一说是在中国海关任职的美国人马斯;一说是中国人“样子李”;还有说是“伏名”,近年来经专家考证,认为是中国“伏名”设计的。
大龙邮票使用期间,并无“大龙”这个名称,起初称为“新式邮票”“首次邮票”“一三五分票”“第一次发行邮票”“第一次海关邮票”等,1926年(民国15年),我国集邮家袁寒云所著的《说邮》50篇《晶报》上陆续发表,其中9处以“大龙”称1878年海关邮政第一次发行的邮票,从些,大龙之名在集邮界传开,1931年9月,集邮家周今觉开始正式使用“大龙”名。
大龙邮票被国际邮联列入古典邮票,因打齿孔时失误,大龙薄纸3分银出现了直双连中缝漏齿票,中缝漏齿是指邮票与邮票之间一行或多行漏打齿孔,是齿孔变异,一般分横中缝漏齿和真中缝漏齿,漏齿票必须 以两枚以上的连票形式收藏才有保存价值。
大龙薄纸3分银真双连中缝漏齿存世量数10枚,目前 只发现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