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印制过程中加入发光物质的方法一般分为四种:
1、纸张加工时就加入发光物质。尤其是票图与正面能够适应电子分拣。
2、纸张正面涂一层发光物质。邮电部1986年5月22日发行的T110《白鹤》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此票发行后,有人发现在紫光灯下白鹤的眼睛会发出荧光,因此曾有许多集邮爱好者认为《白鹤》邮票是用磷光油墨印制的。实际上,《白鹤》邮票采用的是荧光纸印刷。由于白鹤眼部油墨较浅,未能将荧光覆盖,所以造成了一些误解。
3、邮票印刷后,在票面部分加印发光物质,大多是磷光条杠,也有加印文字的。邮电部发行的T49《邮政运输》、普22(甲)《祖国风光》邮票以及近期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邮局全张中带版号编码的邮票都属于这种类型。
4、邮票印刷后,在表面涂一层发光物质。2001年11月11日发行的2001-2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邮票就属此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发光油墨印制邮票,早已摆脱了以往用于机器分拣的单一目的。取而代之的是,对防伪措施的刻意追求。
据知识出版社1982年3月发行的《集邮图鉴》叙述:“发光邮票是指,凡用发磷光或荧光的物质印刷、复盖或平涂在邮票上,以供电子理信机或邮票盖销机使用的邮票统称为磷光邮票。信函上贴上这种邮票后,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因能反射出一定波长的光线,故而也称”发光邮票“。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磷光邮票的国家。1957年,英国邮局开始使用电子自动分拣机分拣信函,所用的试验性邮票背面印上石墨条杠。1958年,英国邮政发行了印有透明磷光带的邮票。自此,磷光邮票正式进入通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