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界有一句名言:“惠人邮票,莫如惠人邮识。”邮坛泰斗、布衣集邮家、邮学家郭润康老先生时常言此,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注重集邮知识的解惑、授业、传道,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投入了许多时间,他不仅撰写了高质量、有水平的专业性集邮研究文章,还写出了大量深入浅出的普及集邮知识的文章。郭老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和实际行动,其核心就是“惠人以邮识”。
一个没有邮识的邮人不是真正的集邮者,既不可能在集邮领域有所建树,更不可能摘金夺银、为国争光。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集邮领域的生产力是什么?什么才是集邮领域的第一生产力?集邮中有无生产力?答案是:精湛、充实、丰富、厚重的邮识,就是集邮领域的第一生产力。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邮中亦有黄金屋,这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集邮者必修的“邮识”二字。
谈及此,中国早期著名集邮家姜治方先生的一件趣事可算是一个精彩的插曲和生动的诠释。
姜治方先生曾任国民党政府驻欧洲国家使馆官员多年,欧洲国家几乎都去过。“跑过的中外邮票店,算起来总数当以百计,而从未见到大龙黄五分阔边新票。凡有大龙票出售者,我必函购,习以为常。有一次,我照例向巴黎登广告的某人去函,三日后得复,开封一看,喜从天降,竟然是我求之多年的一枚阔边五分新票,背胶完好无缺,刷色光亮喜人。原主在信中按光齿索价,却使我哑然失笑。他不知道,此票价目与光齿相差几十倍之多。”(姜治方:《集邮和我的生活道路》)有无邮识的差别,这就立竿见影地体现了出来。毫无疑问,慧眼识珠和有眼不识泰山肯定不是一个结果。这正是:要问邮识值几多,说值几多值几多!
笔者回顾部分集邮经历,同样耐人寻味且有趣、好笑,甚至还有些揶揄、调侃的成分,其中一些精品邮品,如蔡伦“公元前”、多枚“普8甲”、“526号封”等,愈贵重者反而花费不多,缘何?皆因在“不动声色”之中淘得。如按其本身价值,恐怕看着不错,买着吃力。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给人一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胜过赠与十块金砖,惠邮识胜过惠邮票的简单道理。而所有这些,作为传播邮识、常读常新、朝夕相伴的邮人师友——《中国集邮报》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