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关试办邮政之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德璀琳等人即着手为海关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计图稿,并几易其稿,最初设计的几种草图均末采用。其后,又设计草图三种:“龙”“宝塔”和“万年有象”图。经过雕刻母模试样后,最后决定采用“龙”作为邮票的主图。1878年3月海关试办邮政,7月起发行了龙图案邮票,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凸版印制,使用期间未正式命名,因比后来发行的龙图邮票(小龙邮票)相对大些,习称“海关大龙”,从20世纪30年代起,被集邮界称作“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共有3枚,图案相同,图幅为22.5mm×25.5mm,面值分别为1分银(绿色)、3分银(红色)、5分银(黄色)。有齿孔、背胶。邮票全张由一定数量子模组合制版,印制而成。1878年至1885年,共印制发行三次,每次印制时邮票子模都重新组合,因此三次发行的邮票在子模特征、纸质等方面有所不同,全张枚数和排列也有变化。
大龙邮票
1878年为第一次发行,纸质韧薄,略有透明,图幅间距约2.5mm,全张枚数为25(5×5)枚,3分银有少量为20(5×4)枚,习称“薄纸大龙”邮票。1882年第二次发行,用纸较杂,有的纸薄脆易破损,图幅间距约4.5mm,全张枚数为25(5×5)枚,3分银为15(5×3)枚,习称“阔边大龙”邮票。其中5分银印量较少而纸质多脆,因此全张邮票较罕见。1883年第三次发行,纸质较厚,全张枚数为20(4×5或5×4)枚,5分银有一版为25(5×5)枚,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之分,习称“厚纸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印制档案也至今未被挖掘出来,加上每次印刷都将子模重新组合拼版,版式各异,其印刷过程各面值各有多少版式,无法查考,版式研究历来是大龙邮票研究的热点。大龙邮票的发行,开创了中国邮票的发行历史,也是中国近代邮政肇始的标志物。大龙邮票已成为中国邮政历史上的重要文物。
截至1911年,清代海关试办邮政和国家邮政共发行邮票31套175种。清代邮票的设计虽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但其图案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中多数是以封建皇权象征的龙为主图,另有以鲤鱼、鸿雁为主图,寓意鱼雁传书。邮票的边饰也采用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灵芝、蝙蝠、万年青、蟠桃等作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