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邮票(或邮资图)主题有直接联系的人、事件和事物发生地实寄的信封称为原地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新兴的一个集邮项目。原地实寄邮品与普通实寄邮品相比较,原地邮品是在邮票的基础上通过原地邮局实寄盖上原地邮戳这样一个邮政过程,从而将邮票所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了。这不但增强了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还达到了深化邮票主题信息的效果。如今,原地实寄邮品作为首选品种编入专题、邮政史、传统等类邮集,已成为我国集邮界的共识。目前,大部分邮友倾向于收集原地首日实寄封,即在新邮发行首日实寄出去的原地封。
一、原地的确定
按《中国集邮大辞典》的诠释,“原地”是指“邮票的主题或主图确认的事件发生地或实体所在地”。在这里,“事件发生地”地是指重大事件发生地,人物诞生地、逝世地和活动地等,多与纪念邮票有关;“实体所在地”是指名胜古迹、建设成就的所在地,动植物、矿物等的原产地、发现地、保护地等,多与特种邮票有关。原地集邮所要求的“原地”是比较严格的,具体来说,原地的确定大体有如下原则:
1、人物类。人物类邮票一般是纪念某伟人诞生或逝世××年的,这样的邮票原地较为明确,即其诞生地或逝世地。但有些人物类邮票则是纪念其所从事的某项活动的,那么这枚邮票的原地也就应该是该活动的发生地。
2、作品选类。文学、美术、书法等的作品选类邮票最佳原地当是该作品的创作地。但在实际收集中,有很多作品所选创作地是难以考证的。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权且以该作品现在的收藏地做为原地了。
文学,三国是原地但未实寄,水浒是山东梁山。
3、动植物类。这类邮票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均有参考具体模式。模式原地无疑是较好的原地。没有模式的应该以最最发现地作为原地。既没有模式,也无法考证最早发现地的只好以主要分布地作为原地了。
花卉原地,该花的主要分布地、动物原产地。
4、文物类。这类邮票的最佳原地一样很难考证。如果可以考证,那么文物的制作地无疑是最佳原地了。现在一般是以文物的出土地作为原地。若连出土原地也无法查清,则只好以收藏地作为原地了。
文物原地。存放地和发现地。
5、其他。如建筑物、物品类当以其所在地作为原地,事件类当以事件发生地作为原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邮票都有原地,如“中国电信”,我们一般只能以其总部所在地作为相关原地。而有些邮票虽有原地却无法做原地封,如原地不在邮票适用邮区内。另外,也有不少邮票的原地是不止一处的。如爱国心人士邮票,我们可选其诞生地、主要事件地、纪念馆所在地等作为原地。
峨眉山
事件原地
二、原地邮局的确定
现在的普遍观点是以距原地最近的,具有普通邮政日戳的邮局作为原地邮局。有些地方在新邮首发时会在原地设立临时邮局,这样的邮局也可定为原地邮局。但有时候,临时邮局只设于首发式现场,并不一定是原地,这样的临时邮局就不能定为原地邮局。
三、实寄过程
1、信封。
1)选封。为了体现原地封的自然属性,邮人的一个共识是选择普通信封。当然,为了邮戳等邮政信息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现出来,一般选用白色不带名址线的信封。为了收藏和展出的方便,信封以小为佳,一般邮票选用1号或2号信封。小型张等邮票本身较大的,只好选用较大的封了。另外,选用与邮票主题密切相关的公函封、美术封也是不错的。
2)写封。写信封时最主要的一点是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以贴用邮票,加盖邮戳等。原地封是一件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封上的字当然是越漂亮越好了。而在寄信名址的书写时尤其要注意,最好不要写上“某某人寄于某首发原地”这样明显造作的字样,一般直接接平常书信一样书写即可。
2、贴票。
最好是一封一票。邮票要贴于信封右上角,距信封右边、上边约5mm左右。邮票要贴牢,以防实寄中脱落。
3、实寄。
1)附资。首日实寄封要特别注意实寄封的“邮资符合”问题。“邮资符合”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所寄出的信函或给据信函上所贴邮票面值应该恰好是该件邮件应付的邮资,多贴无用,少贴欠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寄时要熟知从低到高的各种邮票资例。我们可以采用各种俯函方式实寄,如印刷品、挂号、回执。实在无法做到一票一封符资时,宁可加贴邮票以附资,也不要少贴而成欠资。
2)盖戳。日戳是原地封的眼睛,盖戳的好坏直接决定原地封的质量。邮戳尽量采用手盖戳。因为机盖戳不容易控制销票效果,常常会使盖出来的原地封无法分清时间、地点,甚至破坏了邮票图案。盖戳时用黑色油墨为佳。邮戳盖在邮票左下角,跨骑邮票部分无需太大,可让大部分邮戳落在信封上。在邮戳的选择上,普通邮政日戳是首选。但为了增加原地封的信息量,也可加盖纪念邮戳、风景日戳。
3)副戳、签条。在实寄中一定要确保相关性的邮政副戳、签条完整。如有回执也一定要请收信人及时将回执回寄以确保邮政过程的完整。
4)落地戳。在收到原地封时及时检查是否有落地戳。若是邮政方面给漏盖了,最好能够马上请投递员带回补上。有些地方的实寄封还会有投资员的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