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从发行第一套邮票开始就采用编号(纪念特种邮票直接将编号印在邮票底部),这在世界集邮史上属首创。
前不久,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2009年版),突然有一个惊人发现,在2008年8月8日,国家邮政局竟然发行了一枚无编号小全张(图1)。
该枚小全张是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之日发行的,同日发行的还有:“2008-18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纪念(J)”,由张艺谋等人设计,该套邮票为1枚;“2008-19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开幕纪念(J)”,该套邮票为2枚,同时发行了小型张1枚,另发行了绢质小型张1枚,还为配合博览会五个主题日(媒体日、集邮者日、文化日、青少年日、志愿者日)活动,另制作“主题日”小型张5枚。
通过《目录》我们可以看出,无编号小全张摆在“2008-18”与“2008-19”之间。
这里有必要说说小全张。按最权威的《中国集邮大辞典》(2009年版)解释如下:四周带有装饰边的印有全套邮票的小张邮票。其特点是:所印邮票的面值、图案、刷色一般与各单枚邮票相同。有时高于面值出售,但作为邮资凭证时,只能按原印的面值使用。
对照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无编号小全张与其有出入。定义说是全套邮票也就是指单套邮票,而无编号小全张是由2套邮票组成的。上排第1枚为无面值附票,“2008-08-08”为镂空,右边4枚邮票是于2006年8月8日发行的“2006-19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运动项目(一)(J)”;下排6枚邮票是于2007年8月8日发行的“2007-22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运动项目(二)(J)”。
另外,在2007年7月1日,国家邮政局与香港邮政署共同印制的同题材邮票小全张,内含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邮票3枚和香港邮政署发行的邮票1枚,显然是两套邮票而且是两地发行的邮票组成的小全张。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集邮大辞典》关于小全张定义早该大改特改了。
其实无编号小全张这种由多套邮票组成并非首创。1988年7月20日、1989年12月15日、1990年9月22日,我国分别发行了“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第一、二、三组邮票。在第三组邮票发行当天,还发行了一枚小全张,该小全张由三组邮票组成,小全张编号是在第三组邮票的编号后加“M”。
有的收藏爱好者说,这种多套邮票组成的小全张是一种创新,但笔者以为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诚信的丢失。原因在于世界上通行的做法就是在邮票印制结束后要当众公开销毁印版。1990年9月22日发行的3组邮票组成的小全张无疑告诉世人前两年发行邮票的制版一直保留。本文所指无编号小全张也是如此。
提起无编号,收藏爱好者并不陌生,我国发行过无编号希望工程明信片,还在1990年9月21日发行过“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国际体育集邮展览(小型张)”无编号小型张(图2)。后来,国家邮政局编写邮票目录时,只好将该枚无编号小型张置于“J”字头纪念邮票最后。还有,1989年10月12日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展览’89·北京(小型张)”,本来是地地道道的纪念性质小型张,不知为何却给冠以“普24甲”,硬是活生生给划到普通邮票行列。这两枚小型张本是同根生,却被分在纪念、普通这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地界里。
在此,笔者不得不说一句,为何不在发行无编号小全张时给它一个编号呢?没有编号给邮人带来太多麻烦,特别是在撰写邮文、报道邮市时,平添了许多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