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0、公元1860年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订立了种种不平等条约,在北京设立使馆,多次在中国境内开辟商埠,在政治上、经济上侵略中国。各国使馆往来公文函件交由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现代的外交部)代为递送,以后这任务就交给由外国人掌握的中国海关兼办。
公元1878年3月赫德奉令赴欧洲参加会议,行前将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即现在的营口)和上海5处海关试办邮政和印制邮票的任务交待给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全权处理。德璀琳是是个急性子,他立即把设计和印制邮票的事项分配给驻在上海的海关造册处。造册处为此向德璀琳提供了“象驮万年青”、“宝塔”和“龙”三种图案,最后选中了龙图的一种。
至今在海关档案中找不到设计邮票人的姓名,起初集邮家认为是外国人,理由之一是宝塔绘成6层,是外国人不懂中国建塔一般是单数层次的习惯,有人甚至指出是曾任海关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但后来马士本人在和友人通信中已否定此事。以后又有人说是邮票由华人设计极有可能,因为不论是象驮万年青等样票以及后来正式发行的大龙邮票,图案都具浓厚的中国气氛,而且邮票上中文写得很漂亮,而英文和阿拉伯数字则相对显得笨拙。
由于当时北京和天津之间信件起点邮资为关平银3分,和其他城市之间为5分,所以先印刷面值为5分银和3分银的邮票。接着又印刷为寄递印刷品使用的1分银邮票。什么叫[关平银]? 当时清朝虽采用纹银为货币单位,但秤银两用的衡器砝码各系统互不相同,清代官府用的是库平银单位,海关用的是关平银,各省也有不同。当时邮政从属于海关,当然使用海关的单位。
造册处印成的第一批大龙5分银邮票于公元1878年7月18日寄出,7月24日寄到天津。7月29日天津海关分发给烟台、牛庄等海关,牛庄海关于8月1日复信说已收到并已交付使用。虽然至今尚查不到天津海关何时开始发售大龙邮票,但集邮家根据前述资料已可推算大龙发行首日应在7月底到8月1日之间。
大龙邮票从公元1878年印刷到公元1885年底开始发行小龙邮票时止,共经历了8个年头,有趣的是在大龙邮票使用期间并无“大龙”这个名称,直到出现小龙邮票以后,集邮家们见到二者图案相似,但票幅一套较大,一套较小,为了区别,前者称为大龙,后者称为小龙。不仅如此,当时在中文里尚无“邮票”这个名词,而是称为“龙头”或“信票”,直到公元1899年左右才逐渐称为邮票。